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书心得9篇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书心得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心得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专访 县旅发委主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书心得9篇,供大家参考。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专访
县旅发委主任
***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催人奋进,令全国人民信心倍增。请刘主任谈一谈你对十九报告最为深刻的体会有哪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位是前所未有的,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归纳起来比较深刻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个词,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拥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够拥有复兴之魂。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总书记的这一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团结带领文化工作者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另一方面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工作将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加强对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和繁荣发展指引了方向。
二、请刘主任谈一谈在文化旅游方面将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将在加快建设美好祥云的大局下定位思考、谋划行动、积极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以新探索新举措新业绩,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一是画好同心圆凝聚精气神。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文化旅游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云南大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宣传展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祥云的新实践新举措新成效,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共同思想,凝聚广泛共识,汇
聚奋进力量。
二是下好创新棋提升软实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一项项体现中央要求、切合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新招”“实招”,激活了文化创新动力源,有效提升了文化竞争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我们将进一步树立和谐开发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品牌,打造旅游精品,打响“云南之源,彩云之乡”“最早叫云南的地方”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启祥云文化旅游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大门。
1.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祥云地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大
理州东大门”“滇西八地州交通要塞”的区位优势,联动周边大理、丽江、藤冲、临沧、香格里拉成熟旅游目的地,截流人员驻留祥云,带动发展。
2.努力把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以全域旅游的模式将这此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旅游强县。
3.加快推进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祥云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传承地方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发展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形态等方面的能动作用,使旅游业成为推动祥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4.促进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把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商业、交通物流业、以及教育、医养、体育、房地产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祥云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
5.实现旅游服务全民化全域化。加快提升全民旅游服务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氛围,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祥云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实现祥云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将祥云县打造成为一个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是唱好大小戏倾心惠民生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们始终是把文化强县建设作为文化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我们的文化惠民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年内,争取到上级重点项目资金***万元,为***个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及***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达标文化活动室创建,并采购配置了音响、乐器等文化惠民设备。目前,已经完成***个贫困村及 4 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文化活动室建设及设备配置工作,
其余9个贫困村及6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文化活动室创建及设备配置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取到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万元,主要用于县图书馆、文化馆、彩云艺术团、各(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图书更新、达标文化活动室创建、扶持奖励农村优秀业余文艺演出队等。
三是扎实做好“三区”人才交流培训。20**年,我县共派出 5 名文化工作者(州级 1 名、县级 4 名)分别到乡镇、行政村开展文化服务工作,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州部门进行专题培训。四是认真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工作。利用元旦、春节、“4.23 世界读书日”六一等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图书馆、新华书店、各乡镇文化站围绕“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文化祥云”活动主题,以元旦、春节、六一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五是“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稳步推进。认真做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年内,上级下达我县“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万元。至目前,“两馆一站”共开展文艺活动 47 场次,举办展览 12 场次,举办培训班 18 期次。
六是在 20**年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激情大理﹒幸福家园》中我县荣获最佳表演奖;
在三月街民族节全州文艺惠民演出中,我县花灯情景剧荣获小戏小品类铜奖,无伴奏声乐喜获歌舞乐类金奖,县文化体育局荣获组织奖;
在大理州三月街“大家乐”广场舞蹈大赛中,我县彝族广场健身舞蹈获得了综合奖银奖,花灯广场健身舞蹈荣获综合奖银奖和创作奖。
七是推出文艺精品大型红色花灯舞台剧《省委书记王德三》。并于 6 月 30 日
在祥云会堂圆满完成首演,为七一建党节献礼。首演当天,省、州内 30 多家媒体齐聚祥云会堂,对首演盛况进行图文直播。目前,该剧已经完成首演及州县内 21场公演,观众涵盖祥云县各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部队、社区群众、学生等,群众反响热烈。11 月该剧入选“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在昆明演出成功,
并获得多个奖项。该剧的诞生,不仅让王德三的革命英雄事迹进一步走进群众,也充分打响了祥云红色题材的文艺品牌,促进了祥云红色旅游发展,提高了祥云知名度和美誉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增加到“四个自信”,这是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对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我党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道路自信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创新和自觉,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捍卫。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多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实践、各个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勇敢承担起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理论自信源自于 90 多年来,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具体历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现实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全党集体智慧的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制度自信同样源自近 90 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源自于将近 70 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得中国走向
了全面复兴的时代,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更好地代表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启了中国复兴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我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文化自信源自于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性本质是“三个自信”基础上的精神的升华,它是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本更广泛、更深沉更深厚、更持久更稳定的力量。自信是人相信、信任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的一种意识状态。自信属于主观世界的范畴。人的自信意识蕴含着人的信念和信仰,寄托着人的未来和希望,激发着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基本信念、精神支柱和精神源泉。矢志不移、果敢担当、坚毅从容、百折不挠、宠辱不惊、自谦包容等都是人们自信的表现。
当前我们应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进一步结合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特征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毫
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不断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学校、学院的各项建设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一个正确的目标,围绕着这个进行制度建设,树立广大师生对学校和学院的文化自信,缺乏自信文化建设就等于缺乏精神寄托,当前我个人认为是学校、学院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书心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是读不进去的,尤其是前几十页,讲的都是比较大的、宽泛的道理,犹如心灵鸡汤,读过也没留下很深的印象。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书中反复讲的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业的根源,它论述了心-道-德-事业的关系,用书中举得例子种苹果,事业相当于最终的果实-苹果,德相当于树干枝叶,道相当于树根,心相当于苹果树的土地、种子、水分、阳光和肥料等,按照书中的论述人生的最大战略就是提升心灵品质。心灵品质提升,道随之提升,仁爱、智慧、胸怀和能量这四种主要的德以及无数的德也随之提升,事业的成就自然随之提升。心灵品质提升一分,道就增加一分,德就增多一分,事业就增长一分。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道,就有怎样的德,就成就怎样的事业。
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我们赛维信息技术服务事业部的心-道-德-事业又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我们的事业是实现赛维咨询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我们的德是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基础,这个是实现事业的支撑;我们的道是事业部的发展战略和方向,这个是明确事业部德建设的方向;我们的心是事业部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士气。
1、我们的事业-实现赛维咨询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就像入职海信的第一天诵读的海信理念,海信是个企业,更是一项事业,需要千千万万的海信人世世代代去成就,赛维咨询的事业也是如此,我们要把它做大做强,这个是我们事业部共同的心声,赛维信息技术事业部从 2009 年从集团信息管理部划分至今,每一个
赛维 IT 人都秉承着敬人、敬业、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从服务海信内部客户开始,到今天外部服务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我们要做大做强的决心和目标。
2、我们的德-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基础。赛维咨询的组织架构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2009 年由集团信息管理部调整至赛维,目的是为了发展外部业务;20**年内部成立销售部、方案中心、实施中心和支持中心,为了也是更好的适应外部市场的发展要求,将销售、售前、实施、支持整个项目周期更好的管控;2018 年初 SAp 开发人员整体由支持中心划拨至实施中心,支持中心改为技术中心,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定位和发展方向却有了重大调整,目的是能更好的发展自有产品,真正把做自有研发产品(SRM、SMS、CRM 等)做到模块化、通用化,满足市场需求,更有市场竞争力。伴随着每一次组织结构的调整,事业部人员也有20 多人发展到今天 100 多人的团队,人才团队不论是数量上还是人才技能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人才梯队。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事业部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明显要落后些,人才的短缺越来越成为实现事业部事业的短板,为此事业部明确了未来两年人才发展的规划,一是继续加大校招人员规模,扩大人员基数,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员,多渠道、多方位引进核心人才。
3、我们的道-事业部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事业部从 2010 年第一次开始做外部项目至今,事业部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2009 划拨至赛维最开始还没有明确要大力发展外部市场,2010 年开始做外部市场时,也是有单就接,也没有搭建自己的销售团队,依靠的是其他企业的分包,事业部真正开始明确方向应该是 20**年,确定了要把外部市场做大做强,后面又逐步明确了重点突破的领域和市场。20**年开始又明确了自研产品的发展方向,确定赛维咨询自己的技术路线图。
4、我们的心-事业部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士气,事业部由小变大,由最开始仅能凑出一支项目实施团队到今天同时十几个项目同时在进行,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事业部整个团队敢打敢拼的奋斗精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一个赛维咨询人都在用心践行我用心、您放心的服务宗旨,为客户用心、为工作用心,就是对自己用心。事业部一直秉承着营造家的部门文化,设身处地的为员工解决问题,团队内部也把各自的队友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工作,团队上下目标统一,继续发扬敢打敢拼的作风,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事业,把赛维咨询真正做大做强。
第四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亦为繁荣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创作赋予了历史担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是驱动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提升至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也成为做好今后文化工作的重要遵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民族的独立振兴,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纵观古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地域间的文化认同,并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回首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与改革中创造出新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地形成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释放中华文化的现代力量,激发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沃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特色,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是要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理解及高度认同。十九大报告指出:
国家有信仰,人民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实现国家信仰和人民精神力量的内在统一,离不开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难以形成兴盛的局面,难以凝聚文化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对继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相信通过探索不同的传播路径和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底气讲好 中国故事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文化担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牢牢树立精品意识,创作更多、更有力量的作品,为提升文化自信、挖掘中华文化力量而努力。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前进方向
十九大报告表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立场,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首先,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文艺创作自古就有反映时代心声的作用。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无论是创作于古代的《离骚》、唐诗宋词、《红楼梦》《女史箴图》《步辇图》《千里江山图》,抑或是产生于二十世纪的《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愚公移山》《流民图》《转战陕北》,这些精品力作均以艺术语言的精妙叙事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评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更要强调其立足于现实文化书写的作用。现实题材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以社会的现实需求为目的,阐发当下的文艺需求,并不断总结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化艺术经验,才能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为新时代社会化主义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坚持 服务人民为中心 ,不断激发文化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是历史和现实的创造者,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艺术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真正做到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
再次,文化艺术创作要树立精品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的新时代,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呈爆发性增长,对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将 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作为文艺创作的应有品质,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侵扰;坚持对优秀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讴歌伟大时代和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第五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 七一 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坚定 四个自信 ,而且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特别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
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有足够的历史底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守望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文化的脉搏之所以坚定、有力,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厚积薄发。
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95年来根植中华沃土,披沙拣金、革故鼎新,不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中华文化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扎根于文化。文化自信是全体人民能够接受的价值观 最大公约数 ,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汇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自信来自于民族 精神基因 的最深处,是人们源自心底地对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认同和坚守,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文化自信作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坚定信念和重要基础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
坚持文化自信,要坚守传统、融通中外,更要面向未来。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放眼未来,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去创造奇迹。
?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 1 “哒哒哒”的敲击声已成为当下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笔在纸上书写我们的中国汉字;电子书及各类被大众追捧的打油诗等被人们当作了工作学习之外的生活调味品,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耐下性子手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在汉字之间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为过“洋节”忙得不亦说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关注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节日,重温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 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需要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让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点亮在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下党正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首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各方的协同配合。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各项制度设施的有效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自信的回归需要国家在文化方面各项制度政策的颁布实施及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的组织建立安排,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一直都在并且活在每一位国人心中,源远流长、永葆锋芒。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社会各界的保驾护航。各式文艺演出、各类有关弘扬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配合,使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让国人爱上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并绽放别样的魅力。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人民的全力拥护。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从屈原、李杜,到三苏,再到元曲四大家、曹雪芹……在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有太多灿烂的不朽作品,也有太多才华横溢的文化巨星。我们有何理由不为之自豪并且拥护它呢?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源, 我们没有理由抛弃,相反应该弘扬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心 里,再次将中华文化自信之灯所点亮。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 2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 —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 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 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 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 3 讲作为一名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方位,看清前行方向,走好脚下道路,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要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做讲团结、顾大局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后一句说的是能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写出一手好文章。这虽是一句老话,但在当下新时代来诠释它,依然意义深远。
铁肩担道义。说的是文化宣传工作者对社会无法推卸的责任。责任意识 强、敢担当,这是文化宣传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踩“红线”,坚守“底线”, 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最关键的是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凝心聚力,要牢记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切不可为,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判断社会舆论和舆情,做出最真实的报道。
妙手著文章。我的理解就是说要用“乡土情怀”做好宣传文化报道。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用好手中的“三支笔”。
第一支“公正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 当,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我应义不容辞地以主人翁精神爱家乡、爱南翔,时刻牢记“担当、创新、争先、克难、为民”五种“南翔精神”及“创新、品质、智慧、人文、幸福”五个南翔内涵,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态,维护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环境。
第二支“文化之笔”。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十九大。必须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手段载体、方式方法、话语表达,全面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讲出南翔文化的“根”和“魂”,用文化歌颂家乡美好,助力建设文化家乡,做优擦亮古镇南翔这张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交融共生的“文化名片”。
第三支“心灵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南翔好声音,切实提升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新闻舆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发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开展舆论斗争。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和展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时刻给市民群众传递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文化宣传工作者你还要牢牢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央精神、把握大局大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十九大宣传好、解读好。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很多地方的人们通过扎香囊、插艾叶、包粽子、饮雄黄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领悟端午节丰富的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端午节纪念 2000 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意涵,赋予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就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并在延续传统文化中品味家国情怀,为更好地迈向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涵养文明的强大力量。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各具特色且种类繁多,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举办各种民俗习俗活动无疑是最常规、最便捷的方法之一。通过把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与人们喜爱的活动样式结合起来,激发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关切了解之情,让传统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在潜移默化的滋养熏陶中,打牢民俗文化常态常在的扎实根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创新才能更好继承。“互联网+”时代,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要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通过注入互联网元素、聚合网络力量,将传统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为更好地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同时,要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借助社交
媒体等传播工具,主动“流行一把”“创新一下”,为传统节日文化插上与时俱进的翅膀,使其持久而有生命力。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中国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和青睐。如春节、端午节等,已逐渐走出国门,为许多国家民众所认识和接受。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紧抓这一趋势,以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不断提升跨文化传播的能力,让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出去,让海外公众零距离、沉浸式感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全世界更好地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了对文化建设的一贯重视,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优势、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自知之明,以及对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特殊地位,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信念,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基础和前提。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 善于在历史中继承和创新
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只有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才能守护好华夏之光,保护好文化之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山西、陕西、广东等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份调研,将石窟艺术、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古镇、遗址旧址、博物馆等作为考察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就很好地践行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保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推进民族交融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因此,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仅要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向心力,也要在世界舞台上,以更加博大的胸怀
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例如,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就十分重视“民心相通”所发挥的固本强基作用,深刻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广东不仅保持着“敢为天下先”的自信与担当,也是广府、潮汕、客家等岭南文化的集聚地,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多年来,广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巨大成就,在文化惠民、传承接续、文化科技、文旅融合等方面不断发力,逐渐开创了文化创新的广东模式和广东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作出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擘画蓝图,广东要构建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文化体系,要成为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区域文化中心,必须保持文化建设与各项工作同步走在新时代前列,这样才能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历史征程中交出满意的答卷。
篇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八以来, 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诠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十九大报告中, “文化” 一词被引用 79 次, “文化自信” 一词被引用 6 次,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认识度被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指出: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 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 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 既是“国运” 之牵, 亦与“国脉” 相连。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在创造中展示文化魅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动力和基础, 反过来, 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成为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形成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规范性图书馆、 文化馆、 博物馆等,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不断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加快带动文化创作模式和文化市场运营方式的创新, 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在创造中展示文化魅力。
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 传承者、 躬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极大丰富了文化
自信的内涵和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 5000 多年,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积淀着炎黄子孙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蕴含着宝贵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智慧,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进程中, 又形成了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英勇斗争、 敢于胜利的革命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儿女, 要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指导方针, 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 传承者、 躬行者。
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 践行文化自信, 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习近平同志指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 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 富有永恒魅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当今的世界, 到处充满中国文化元素:
从遍布 140 个国家和地区的 511 所孔子学院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 《见字如面》 、 《朗读者》 等传统文化节目在欧美掀起学习中华文化的高潮;中国电影在好莱坞戛纳红毯上的越走越远„„。
在文化对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 兼收并蓄的原则, 既不妄自尊大, 也不妄自菲薄, 既要以博大的胸怀和雅量吸纳有益文化, 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抵制腐朽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只有这样才能充满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开创中华文化新局面。确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提高文化软实力, 关系到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在各种思潮云涌的今天, 新时代的中国人要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 的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吹响号角!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文化自信展开热议,表示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3 月 9 日)
“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达 10次以上。愚以为,中国的文化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要“光大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的文化自信。
不忘本来,方能赢得未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其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 5000 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不忘传统,才能更好传承。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个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心印记,能唤起最牢不可破的民族认同。
无论是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诗词大会》展现的文字魅力,还是凝成生活记忆的筷子毛笔展现的器物魅力,受其滋养、得其泽被,难以割舍、无法剥离。可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必然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功败垂成。当前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不忘底气,更要接地气。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大脑里和嘴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和措施上,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涵养。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程,这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都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在活化,活在当今艺术的创造中,活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同时不能遗忘无数根植于乡土的地域文化织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要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的和风细雨浸润群众的生活,进而唤起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忱。从孩子、从青年、从基层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文化自信不能矮化,必须“撸起袖子“传承下去、光大起来!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昂首阔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挑起“主人翁”的担子,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做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讲述者。
鉴往知来,研究历史,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长江黄河如此奔腾,文明圣火千古不绝。中华文明从五千多年前发展而来,历经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如今以璀璨之态夺目世界。我们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传承记载完备无缺的国度,对中华文明起源进行探索,不仅是我国学者苦心孤诣的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学者一直关注的内容。从滚滚历史长河中而来,在浩荡历史洪流中前行,如果不能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就无法真正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历史学习能力,确立历史思维,从不断的学习中增强历史自觉,把中华文明起源研
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读懂中华文明的精髓,为传承中华文明提供知识储备。
守正创新,读懂历史,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弹指间,斗转星移。从生活在水深火热里,挣扎在生死边缘,遭受重重屈辱的近代走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自古,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举世瞩目的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主动入脑入心地学习中华文民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做到能够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笃行致远,讲述历史,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述者。
“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泱泱中华,新时代,中华文明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正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住世界想要了解中国的契机,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在“一带一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舞台”和邻里交往、日常交流等“小平台”上,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
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通过中国最普通人民的最纯朴的声音,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2022 年 求是发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读后感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脚踩坚实大地、仰望历史星空,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化身“酿酒人”,汲取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酿好“文化振兴”这一碗“佳酿”。
取传统文化“优材”,在“细磨慢研,量质摘酒”中保护文化根脉。“粮为酒之肉,水为酒之血”,要酿出“文化振兴”这瓮醇香浓郁的“好酒”,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品质优良的优秀传统文化“原料”。当下,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难题,更应主动捡起传统文化这本“活教材”,树立正确政治导向,充满自信迎接挑战。同时我们更应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精髓,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食粮”,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遵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扎实作风,秉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的为民理念……不断充实自我,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进步元素”成为传统文化最坚定的追随者。
师匠人之艺“陈曲”,在“严控精育,酿出香醅”中品味文化清香。曲为酒之骨。对于文化振兴而言,匠人之艺就如同酒曲对酒一样关键。匠人之艺其中沉淀的“精益求精、创新突破、薪火接续”的工匠精神可谓酿酒过程之中充分发酵的“酒曲”。改革开放以来,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从中国“天眼”到港珠澳大桥……一个个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个个新时代能工巧匠的精工细作、突破创新,让“中国创造”走上世界舞台。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之栋梁,我们既要在自身工作中传承工匠精神,也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做好人才教育工作,在对“后浪”的教育中,以身作则,向他们讲述“工匠”故事,言传身教,教育青年一代赓续工匠精神,促使他们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凝聚亿万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育创新精神“强技”,在“入池发酵,文火慢蒸”中激活文化生命。心血凝甘露,酒香心也甜。酿酒的选材是第一位的,而酿酒的技艺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用对事半功倍。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到达提高质量的转折点,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创新不是复制模仿、照单全收,而是吸收外来文化所长,补自身文化所短。我们应争当争当文化“创新”者,既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举办“国际友谊日主题对话”“文化交流节”“国际友谊赛”等活动进行文化交流融合,吸纳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还要用实
干与可靠的技术、发明来扎扎实实地解决产业技术突破的瓶颈,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最佳保障。
2022 年 求是发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读后感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新疆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4天、3座城市、9个考察点、1场汇报会、7场会见……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可以感受到行程之密集、互动之热烈、期待之殷切。总书记早在今年4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党员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要主动从“新疆之行”中汲取奋进力量,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站稳人民立场、扛起使命担当,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时时放心不下。“要格外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无论是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坚定口号,亦或是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总书记明确指出,“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坚持团结一致向前看.”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
观、宗教观,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璀璨绽放。
“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要时时放心不下。“新疆保持长期稳定最重要的在于人心。”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固原巷社区考察调研,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发展到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我们党用“一切为了人民”的实际行动,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数历史经验鲜明证明,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在基层一线中察民意、暖民心、解民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时时放心不下。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早在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就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次“新疆之行”中,总书记来到交河故城,详细了解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从周口店遗址到良渚遗址,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灿若星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
滋养。“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员干部要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心用力用情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7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4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就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等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
一、深化中国 文明历史研究意蕴深邃 深刻认识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理论意蕴。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中华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创造力、影响力、感召力,既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宝藏。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
路径等重大问题,一方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准确把握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历史意蕴。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自由的客观性、实践性,以世界历史的眼光科学阐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以承认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必然性为前提,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以认识客观必然性为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对立与统一;自由以改造客观世界为标志,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自由与必然有机统一,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人们只有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在揭示其客观必然性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真正自由。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可以增强历史自觉。历史自觉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深刻领悟自身的历史定位,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主动营造历史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具有历史自觉。因此,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深刻认识“历史何...